
美術社銷售史的第一塊調色板
黑白照片比較有歷史的質感
前些日子為了製作一塊調色板形狀的招牌,找上了萬卷美術的老闆,熟悉的老顧客都知道,只要沒事在店裡面用力挖一挖,一不小心就會發現一堆陳年古物,例如:有次大家討論關於水彩顏料的品質時,正抱怨某銷量最高、知名度也最高的水彩品牌太’’硬’’遇水難以化開,反而是某低價品牌水份濃度恰好。但,又嫌色調不夠典雅,只適合初學者云云。
老闆的比喻很發燒:音響也是啊!!!你看歐洲那些好機器拆開來看其實沒什麼,但是聲音就在那最後百分之五的質感,DIYER永遠怎麼都調不出來,這就是文化的厚度和修養啦!!
可是-----硬化的問題跟修養無關吧!!有沒有比較不會硬化的牌子啊!!!!!
有啊!!!!×××牌就不會啊!!!
"你怎麼知道???"
"上次在櫃子底下發現一條×××牌的水彩,是30年前的包裝,大概是那時掉下去的。"
"結果還是軟的,沒硬化。" 老闆很科學的、講究證據的告訴我們。
天啊,該不會是我上次買的那一條吧??
“ㄚ你有沒有以前的油畫調色盤,現在的進口貨形狀不大好看”。我問他
“有啊!!最後一塊,也是第一塊”。老闆從櫃子的底部又翻出一塊沾滿灰塵的板子。
“以前的店家都有油畫調色板的需要,可是沒人開模啊,所以我就自告奮勇拿了國外的畫材目錄照樣子畫了這一個,你看:這握把的斜角還用銼刀一次次磨完再用砂紙拋平的”。
“以前的店家都會互通有無啦!你看這個板子做好後,大家都拿去開版子,所以有一陣子台灣只有這一種形狀的調色盤。”
""如果有什麼東西開發出來,大家也會告訴廠商要去哪裡賣
或者不知道貨源在哪裡,別家也很無私的告訴你""
老闆又得意、又感嘆的說著往事。
我當然知道為什麼,因為現在的店家作生意太利害了:
先把高價品報低價格,讓大家有一個印象:認為這間店的東西很便宜,(其實那個高價品您很難有機會去買它)
結果是:你常用的每一種耗材反而多報幾塊價格,狠撈一筆。
或者是邀約大家訂好的價格,私底下又對顧客降價:
”你看!!別家都**元、我只賣您……….”然後 你又覺得這老闆真是貼心 以後一定要找他買...........
""借你去開版 記得還我哦!!"
真是至死不渝的左派共產黨
想不想 有空去萬卷挖寶呢?????
萬卷的女兒替老爸畫的漫版人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