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http://slc.org.tw/diary.html


基督救恩之光教會網址




( 基督教救恩之光新址 建築草圖   原載於救恩之光部落格    )


 


大約半年前,學生劉昀的媽媽跟我提了關於他們教會的建築_____________


一個關於諾亞方舟的意象,其中有聖經故事等等將在壁面裝飾,


希望提供一些美術想法云云。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figs520/article?mid=55&prev=201&l=f&fid=12


( 救恩之光的部落格  點入可以看見建築師所作的教堂素描 )


那時,滿心歡喜的畫了幾張圖稿交卷去。


說滿心歡喜,是因為自己頗喜愛參觀教堂的建築,


每次在歐洲,旅遊時只要路過教堂,就入內參觀,


順便點上一根蠟燭(我都跟同行的旅伴戲稱“點光明燈”)


算是個被教堂感動的異教徒吧。


教堂一直是歐洲建築極重要的焦點,


承載著人文藝術的傳續,也是護持文明不滅的燈火,


教堂 做為人性通往與神交會的光耀處所,總有引人嚮往、感動之處。


 


幾次有幸參加過教堂的婚禮儀式,方才知道,


“歌頌”二字不是作文用的形容詞,而是活生生的動詞。


 


西方藝術史上,許多參與教堂建築的藝術家們,都曾在這個神聖的載體上留下了許多光芒四射的足跡_____追懷古人: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拉菲爾、米開朗基羅;現代藝術家如:夏卡爾與馬諦斯;當代藝術家如凱斯哈林等等。


凱斯哈林爲巴黎教堂所做的祭壇作品


馬蒂斯在晚年(1946)為Vence的道明會修院所建的教堂



 



從VENCE遙望山邊MATISSE的玫瑰經禮拜堂(紅色箭頭處)




 


得此機緣,一回想起這些藝術大師們的傑作,便昏頭做起了虛榮藝術家的白日夢。所幸圖樣得牧師賞識,半年後確定以五餅二魚神蹟的馬賽克裝飾來建構地下室的牆面,乍聽消息,有點范進中舉的心情。


方餅乾爲救恩之光教堂奉獻的圖樣



 


現忙著依牧師所囑咐的細節,將草圖轉換為完整的壁畫圖樣,


尺寸320*350公分。


在此誠徵:和我一樣,有一點虛榮的自願工作者,願意為彰顯神的榮耀而奉獻一己小小心力,一起完成這面馬賽克拼貼的牆面。


 




 

Sunny2009/02/05 09:42 回應

 


To 方餅乾:



挪亞方舟、五餅二魚、救恩之光、彰顯神的榮耀,


網頁左方那扇透光之門,而兩邊那裝飾玻璃花窗的反映,


講臺上燭臺表證以色列人舊約七盞金燈臺,無一不透顯出大道真光。


數百年前米開朗基羅在今天梵蒂岡大教堂的穹頂下蜷曲其身作畫,心思、藝


力、靈力、汗流浹背,與神相遇,志與天接。


數十年前專研儒學佛學的我,如今邁入基督信徒第十三年,


誠愿您參與到建造祂殿堂的工作中,為神所用,滿有祂的榮光在。



From 譚顯輝







美的部落2009/02/08 23:38回覆



To 譚老師


喜歡上教堂探古溯源一番  是因為在歐洲的教堂的確 多有歷史 多有可觀之處


有次在巴黎聖母院恰巧參與了望彌撒的時段 真有與天銜接的神聖感動


另一次在Rocamadour  西南山區  是著名的朝聖地 


待在其中一座供奉黑色聖母雕像的小教堂 竟有一絲清涼灌頂的神奇感受


回顧以往民國的儒學發展史  有人由佛入儒  把儒家當成心靈的終極關懷


如熊十力  梁漱溟兩位 先生  至於劉靜窗先生則是由儒歸佛


不知老師有何因緣進入了基督博愛的世界???


 


 


From 方餅乾



 




Sunny2009/02/11 09:39 回應



 

To 方餅乾:

我歸入基督,不過就是與神相遇,上帝向我啟示祂自己,祂主動尋找我、關心我,在我生命的適當時刻介入,如此簡單罷了;就好像你所說的神聖感應,或是一絲神奇的清涼感受,基督徒喜歡用聖靈感動這一個詞來表達;其實上帝對人具體的關懷,猶超乎神秘經驗之上的,有些地方是可以摸得著的。


我可以略述我的信仰歷程。離開臺灣前,我只有人文關懷,信仰對當時的我來說全然事不關己;宗教觀是無心追索的眾神喧嘩的泛神觀,這難免和臺灣這地方民間信仰滿天神佛的背景不無關係,我在鹿港教書三年見識甚多;我研究儒學和佛學,都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,也和哲學聯繫起來,和儒教或佛教全然無關;我慶幸生逢其時,能一聞唐君毅、牟宗三、印順、星雲諸大儒大師之教誨。我接觸牟最多,他中華文化本位的氣息極重,從哲學觀點出發很反基督教,我無形中受影響,先入為主認為基督教和中華文化本質不相適應。我最心儀唐,他的著述形成我思想成份的主幹,他喜歡講生命,晚年致力於闡述超越精神和心靈境界,我發覺他的靈感應該是啟發於西方的基督教精神,他的儒學很可以作為東方與西方思想相遇的銜接處;我意料不到的,他的學說對我的精神感染,竟是我來澳以後歸信基督的導引,上帝並沒有浪費我過去在人文關懷上的學習。東方文化的不足處,就是缺乏對超越精神的尋索和敬畏,而這正是受基督教文明影響的西方文化的長處;西方人在神面前謙卑認錯的精神是優於東方人的。


佛教入中土垂千餘年,和中土文化有一相適應的過程;我晚年也想致力於參與基督信仰和固有文化相適應的過程;夏商周三代敬天畏天的禮儀文明乃中土文明的原始淵源處,其敬拜上帝的文字遍布於經史中,天乃神格天,絕少偶像崇拜,那是一個文明理性化的過程,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先奠定了基礎。世界一體化,無論臺灣和中國對基督教的看法和接受程度,正展開一個新的局面,耶穌基督走在炎黃世代中,這並不是意外或偶然,因為祂要走在眾人中,從巴勒斯坦地直到地極,包括美麗島。


願你遊歐的神聖經歷,有助於你和上帝的相遇。

 

 

如果你考察“終極關懷”這一從歐陸哲學發展出來的詞匯,

 

和基督教神學關係密切,你會發現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

 

整個西方的文藝和思潮,和基督教文明若即若離難以分割的關係,

 

或許你會思考人神之間的關係,為什麼老是在彷徨掙扎、欲親還離

 

的狀態中擺盪?

 

 

 

你就明白米開朗基羅畫下兩指間的那一點點間隔,意義是多麼的重大。

 


From 譚顯輝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tland360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